6.18协同创新院金铜产业分院

贵州紫金4000吨选厂技改项目纪实

栏目:本院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4-24

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,一座现代化的选矿厂正轰鸣运转。磨机与破碎机的交响声中,贵州紫金矿业4000吨/日选矿厂顺利实现达产达标。这一喜讯如春日暖阳洒遍矿山,伴随着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,传至千里之外的技术公司,令全体同仁备受鼓舞。

 

此次贵州紫金4000吨/日选矿厂技改项目是集团重点工程,从现场调试到达标仅用50天,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20%。技术公司与贵州紫金共同谱写了"技术突围"的生动范例。

  

数字突围战

 

当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谢强踏着年味进驻矿山时,摆在他面前的是系统处理量长期滞留在2400吨/日的困局。设备空转的嗡鸣、能耗曲线的陡升,如同悬在技术人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半自磨机处理能力不足、中间料仓频繁堵塞、顽石破碎系统匹配失衡,三大技术难题形成连锁反应。

 

技术公司迅速召开多次会议,寻求解决方案。公司领导赴现场指导,不分昼夜地与现场团队分析数据,提供有效解决问题思路。团队凭借对SABC工艺的深刻理解,通过优化设备配置、调整工艺参数,成功突破系统处理能力瓶颈。同时开展"传帮带"协作,现场指导中控人员掌握关键操作要领。最终,4000吨/日选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实现达产达标。

 

贵州紫金在表扬信中特别提到:“贵公司团队所展现出的‘匠心精神’与‘创新基因’,完美诠释了新时代技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。”

 

技术传承

 

在中央控制室,巴掌大的《SABC工艺参数操作卡》用红蓝标记突出关键参数,这是由技术公司团队制作的“操作宝典”,已成为中控员的必备指南。

 

“哪有什么单向支援,我们是互相拜师。”谢强翻开那本被矿粉浸染的笔记本,内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工艺参数,间夹杂着“溜井打喷嚏”“铁牛喘粗气”等生动的工作暗语。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智慧,让技术公司团队深刻感受到技术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性。

 

暮色中的选矿厂,新安装的智能传感器正将实时数据传向云端。通过远程协作平台,技术团队与贵州同事保持着密切互动。“传帮带”培育的技术骨干,正让技术协作的种子在这片喀斯特山地生根发芽。

 

当智能矿山的蓝图遇上工匠精神的传承,当技术突破的激情碰撞科学管理的理性,贵州紫金用4000吨的突破证明: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,永远需要那些在荆棘中仰望星空的奋斗者。

 

 

编辑丨江芬  审核丨史红云   总编丨张毓芳

 


6.18协同创新院金铜产业分院